印尼動亂
2025 年晚夏以來印尼全國爆發大規模抗議浪潮,主要導火線是國會議員高額津貼與福利被曝光,包括每月 5,000 萬印尼盾(約 3,000 美元)的住房補貼,約為雅加達最低薪資十倍左右。此福利在物價上漲、通貨膨脹與民眾生活成本日益沉重的情況下,激起普遍不滿。同時,一名 21 歲送餐外送員 Affan Kurniawan 在抗議中被警方車輛撞死–雖然他並未參與示威,只是在送餐途中–這一事件引爆了群眾怒火,成為抗議的催化點。抗議者的訴求廣泛,包括:削減議會議員的不合理福利、提高透明度、改善經濟狀況、減少貧富差距、為非正式勞工爭取更好待遇。 中央方面於事件發生後,印尼總統 Prabowo Subianto 已經辭退,並且更換財政部與政治安全部等部長,並宣布取消這筆高額住房補貼,以及暫停國會議員的國外出行福利,同時也加強對警方處置的調查。雖然動亂在部分城市仍有持續,但政府已作出讓步以平息部分民怨。
尼泊爾動亂
尼泊爾近期的動亂,被稱為「Gen Z 抗議運動」(2025 Nepalese Gen Z protests),其直接誘因是政府於 9 月初頒佈封鎖約 26 個社群媒體平台的命令,聲稱這些平台未依新規註冊、違反通訊與信息技術部門規定。這引發廣泛年輕人、學生與社會各界對言論自由與政府透明度的憂慮。更深層原因包括青年失業率高、經濟機會有限、對政治精英–與其子女奢華生活–的不滿,以及對腐敗與裙帶關係飯碗固化的不信任。 抗議迅速擴散,漫走至全國多個城市,抗議者沖入國會與政府建築,焚燒辦公場所。政府最終撤回社媒封鎖令,總理K.P. Sharma Oli 辭職,議會被解散,任命前最高法院法官 Sushila Karki 為臨時總理,為尼泊爾首位女性總理,並計畫於 2026 年 3 月舉行大選。動亂造成至少五十多人死亡,千餘人受傷。
兩者之比較
相似處方面,兩國皆反映:一、年輕世代的不滿情緒高漲—生活成本、就業機會與政治代表性落差;二、對政府與政治精英福利/權力特權的不滿;三、抗議包含線上與線下雙軌,信息技術與社群媒體在動員中扮演重要角色;四、政府在初期回應被動或不足,最終必須做出政策或領導層上的讓步以回應民眾壓力。
不同之處在於:印尼動亂主要出於經濟與制度性不平等;而尼泊爾的動亂則多了一層言論自由與網絡控制、本土政治制度的合法性疑問與社群媒體封鎖的直接衝擊。再者,印尼政府雖被迫做出如取消福利等讓步,但尚未出現政府或總理下台的局面;反觀尼泊爾的行動已導致總理辭職、議會解散,以及過渡政府成立與預定選舉日程的安排。最後,死亡與暴力規模在尼泊爾相對集中在首都與政府建築,而印尼則在多個地區擴散,對公共安全與經濟活動干擾普遍但與政權變動的直接連結較弱。
雖然印尼與尼泊爾的動亂在原因與訴求上有重疊,如:經濟困境、不平等、政治特權問題,但尼泊爾的事件包含較明顯的制度性與言論自由因素,導致政治領導層結構性的變動;而印尼動亂目前則更多是在政策與利益分配上的讓步與修正,是否會有更深層次的政治制度變革,仍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