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從曼谷出發,飛向聯合國的耀眼航道

從曼谷出發,飛向聯合國的耀眼航道

今(2025)年五月,由中華少年成長文教基金會主導的城市青年永續論壇正式挺進沖繩後的第二站:曼谷,舉行了第二次30國青年的永續盛宴。這一次為期四天的曼谷青年永續論壇(2025 UN-SDGs Bootcamp & Forum, Bangkok)中,除了延續沖繩論壇的「青年共創」精神,讓青年討論、協作、共同發表〈曼谷宣言〉外,更加入了社區探訪、黑客松、藝文展演等多元活動,加深國際論壇與在地的連結,達成 “From Local to Global” 的永續目標。

社區探訪,深入在地

這次曼谷論壇的核心主軸為「在地永續」,因此在議程的安排上,相當著重議題的在地重要性與解方實踐的在地可能性。為了深入了解曼谷的在地永續議題,主辦單位特別安排社區探訪行程,讓青年實際深入當地社區,並與社區的意見領袖晤談採訪。

此次探訪,大會安排青年實際前往邦南彭(Bang Nam Phueng)的水上市場,進行永續產業轉型的考察。邦南彭位於素有「曼谷之肺」美稱的Bang Kachao半島上,具有悠久的養蜂歷史,故其地名也得自泰文中的「蜂蜜之地」該市場於2004年由地方仕紳促成開辦,起初是為了解決地方經濟困頓、農產品過剩的問題,讓居民參與設攤、販售在地農產與傳統小吃等,後來逐漸成為深受各國遊客喜愛的觀光市集。

而讓邦南彭重獲新生的重要推手之一,就是Suthasinee Chaikhueankhun女士。「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後,邦南彭地區的經濟就一直很困頓。」Suthasinee回憶道:「後來,政府推動了一村一物產的政策,我們便開始思考著手規劃,利用運河的特色景緻與在地特產結合,打造屬於大家的市集。」

地方共創,資源共有

邦南彭市集有如Suthasinee親手拉拔長大的孩子,她不僅對市集的大小故事都能侃侃而談,也收集了許多市集的老照片、老報紙。而除了她之外,其他市集的成員、攤販似乎也對這一個村落有著很強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並對於當今市集的榮景感到滿滿的自豪。

「在這裡,一個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共好』」Suthasinee堅定地分享:「市集是大家共有的場域、共同的財產,因此居民也都很有向心力,一同維護、一同建設,讓這裡越來越好」

而這裡「共好」的精神除了發揮在居民的合作中,更早已深深地滲透進市集的各項永續巧思。市集的管理團隊除了在周邊劃設超過16公畝的社區森林保護場域外,更在市集內導入公有回收站,鼓勵、教育市集的參與者落實垃圾分類,並讓公眾參與廚餘堆肥、藝術品再造、回收分類等活動,將資源的循環內化為市集日常的一部分。

走進國聯,邁向國際

這一次曼谷論壇的另一大亮點,就是在四天論壇的最後,安排30國的永續青年們實際走進聯合國亞太總部(ESCAP)的總部會議廳,進行專案報告、成果發表,並共創曼谷宣言。在聯合國內完成最後階段的共創,不僅僅呼應了論壇邀集30國青年的「多國攜手、跨文化共創」精神,更是青年賦能的象徵性里程碑:未來坐在聯合國裡面的,也會是下一代的年輕人;因此,意識必須由他們洞見、議題必須由他們改變、未來必須由他們共創。

論壇過後,由其中幾位青年們組成的工作小組,也將參與者從黑客松、社區參訪、宣言共創等過程的產出,編輯成為〈曼谷永續解方:青年主導的綠色未來共創(Sustainability Book Bangkok: Youth-Led Co-creation for a Greener Future)〉,並於5月29日於台北、在世台基金會、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台北市政府青年局等單位,及台科技、逢甲大學、銘傳大學等多所大學之教授見證下發布,讓青年的想法與聲音,成為國際永續的重要推力。

「論壇結束後,我覺得自己被大家賦予了很多力量,也做好在自己的社區做出實際行動的準備。」來自肯亞的代表Kimanzi Margaret Wanjiru分享:「國際青年們多元的聲音和對改變的共同承諾都提醒了我:青年,正擁有塑造未來的力量。」這樣的感悟,也促使Margaret成了下一場論壇:奈洛比論壇的重要協力青年之一。

此次論壇的專案報告後,光羽文化執行長、前往曼谷採訪的本刊總監郭羿群,也特別於聯合國的會議廳中,向參與的永續青年介紹「Innoaction」雜誌,並邀請大家參與永續意見的撰寫與共創、將自己國家與文化的觀點向世界輸送,在青年賦能的框架下,促成更多有深度而有內涵的永續意見交流。

共創藍圖,尋求解方

「只要牽涉到全球的永續行動,絕對是共創的。」華少基金會董事長魏名聰說道:「我們不可能等待世界改變,而必須主動創造改變。而青年,就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這樣的信念,正是一場場的城市論壇所傳遞的:讓青年參與思考、讓青年動手共創、讓青年自己主導,把譜畫未來藍圖的權力,還給青年。

不過,要在四天之內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青年,從0到1的共創產出永續解方,本身就是一件頗需要巧思的挑戰。因此,這次主辦單位決議採用「黑客松(Hackathon)」的形式,讓青年快速進行議題討論、及時獲得彼此與專家學者的反饋,並運用思辨能力、創造力與溝通力,與團隊產出合理、可行、科學的永續策略。

「我們圍繞著永續發展,展開了很多別具意義的討論」來自肯亞的Kosey Athanas Kiplimo分享:「從開始共創到最終的演示,能和與會代表們一起進行共創,是一件獲益匪淺的事。見證到大家的活力、創新和協作,讓我意識到:當年輕人團結一致、共同懷抱目標和願景時,真正的改變是可能的。」

讓影響力繼續放大

為期四天的曼谷論壇已經於今(2025)年5月2日結束,但其帶來的影響卻仍在持續擴增放大。論壇後,華少基金會與曼谷東南大學(Southeast Bangkok University)傑地聯盟,決議合作成立「永續影響力加速器」(SDGs Impact Accelerator),提供東南亞地區的學生更多永續合作的參與機會。

而青年們共創的永續方案,也在5月2日、5月29日分別在曼谷與台北進行的兩次發表中,向曼谷政府人員、大學教授與學者、產業界、永續界、乃至於友邦大使展示;未來,華少基金會預計也將統整各城市論壇的產出,送往COP峰會發表,讓青年的想法走上國際、持續擴大影響力。

「這一次的經驗,強化了我對『放眼全球、立足本地』的體認。」來自厄瓜多的Diana Victoria Arellano Yasace分享:「如果不是現在,要等到何時?如果不是我們,要等到何人?青年正在擔起改變現況的責任。」這樣的責任,早已體現在青年共創的每一份產出中。未來,城市論壇也將繼續走進更多城市,讓更多關心永續的光點,能被集合成一片璀璨的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