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新莊社濕地服務隊的堅持與願景

新莊社濕地服務隊的堅持與願景

本期 Innoaction 的〈台灣新動能〉單元,特別與新北新莊高中英文科黃博偉老師合作,刊載〈新莊永續誌〉之報導內容。在黃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於在地洞察、從自身出發、以英文書寫,用文字紀錄下地方的故事與自己的永續感悟。

濕地服務隊的誕生

濕地或許看似不起眼,但在生態系統中卻扮演舉足輕重的要角:它們不僅是水生物種的棲地,也能過濾水質、調節氣候,更在洪水與土壤侵蝕的防治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功能。而已走過近二十年歲月的新莊社濕地服務隊,便是一個致力於濕地保護與復育的團體。

濕地服務隊的故事開始於2008年。當時,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推動了「西區旗艦計畫」,旨在改善新北市西區的環境,尤其是長期遭忽視的新莊中港大排。雖然中港大排在 1970 年代曾進行過整治,但隨著時間流逝,垃圾、污水、人為破壞的跡象逐漸增加,讓其再度陷入水質惡化的危機。為了恢復濕地環境,政府啟動了第二階段復育計畫:而這一次,志工團體的參與,便成了其中的關鍵。

當時,新莊社區大學率先成為濕地保育的重要起點,著手參與志工培訓,並組織現場清理與生態調查。爾後,民間也自發成立新莊社濕地服務隊,讓許多關心環境的居民得以有組織性的投入自然保護行動。

在濕地服務隊的成立長路上,創隊成員之一的王先生,就扮演了極其重要角色。「我們當時的使命很單純:就是避免這片濕地再度遭受污染,並讓更多人了解它的重要性。」王先生回憶道。然而,創隊實踐使命的路程並不平順。成立四年後的2011年,隨著台北縣升格為直轄市(新北市),財政政策的調整導致政府對濕地服務隊的支持逐漸減少,甚至造成經費不足,讓團隊一度面臨解散危機。

王先生坦言:「如果找不到新的支持,我們可能真的要解散。這對志工是一大打擊,對濕地保育更是巨大損失。」還好,王先生與團隊並未向困境低頭,而是多方奔走協調,最後找到將服務隊納入社區大學社團的方案,成功度過了解散危機。這個創新的做法在推出後獲得了廣大支持,除了保下服務隊外,更提供團隊延續、新志工培訓的嶄新渠道,持續擴大環境行動的影響力。

運作與挑戰

在社大社團的運作模式下,雖然得以延續行動、成功保住服務隊,但經費不足的問題依然未解,至今仍是他們最大的挑戰。王先生指出,雖然社區大學有提供部分支持,但團隊運作主要的資金來源,仍必須仰賴志工繳納的會費。成立初期他們將會費定為1000元,後來為減輕志工負擔,決議調降為500元。這樣的金額,或許對大多數志工而言並不高昂、不會造成壓力,但卻難以應付團隊大規模的擴張與維護需求。

「雖然我們仍持續少量獲得政府提供的補助與工具支援,但這些資源還是遠遠不足進行大型重建、擴張與生態復育的工作。」王先生補充道。為了克服挑戰,服務隊也開始嘗試創新的籌款方式、拓展財源,例如積極尋求企業的認養與捐助等。

 

不過,基於目前社區大學社團的性質,服務隊仍必須保有一定的獨立性、不能太過依賴外部捐助,尤其是帶有宗教、政治色彩的團體。王先生強調:「我們希望保持服務隊的獨立性,專注於環境保護,不讓金錢或其他利益干擾我們的使命。」

還好,在資金與人力的雙重挑戰之下,志工們依然願意堅持使命、盡力守護濕地。目前,他們已經確立轉型濕地為生態教育場域、取得環境教育認證基地等目標,讓濕地承載的物理空間與社會意識都能有所改變,讓更多人願意加入保育工作。

未來願景

「最終,我們希望把這片濕地打造成一座永續生態公園,讓大眾在此學習生態保育。我們現在的每一步,都是在為未來奠基。」王先生總結到。他坦言,濕地保育,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從生態復育、志工培訓到設施建置,每一項工作都需要耐心與毅力。

對未來,他深知要達成目標,就需要更多時間與財力支持,沒有過度樂觀的本錢。儘管如此,他仍堅信:「只要有更多人投入,濕地保育的未來一定會更光明。新莊社濕地服務隊只是其中一股力量,真正的推動,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

新莊社濕地服務隊的故事,是一段充滿毅力的奮鬥歷程。他們曾面臨經費短缺、合作不順與行政阻礙,但從未放棄守護 濕地的信念,以及對未來的希望。王先生與他的團隊:這些平凡卻堅韌的志工代表,正在用自己的每一分努力,替濕地的未來鋪路;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保護自然、生態永續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