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Innoaction 的〈台灣新動能〉單元,特別與新北新莊高中英文科黃博偉老師合作,刊載〈新莊永續誌〉之報導內容。在黃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於在地洞察、從自身出發、以英文書寫,用文字紀錄下地方的故事與自己的永續感悟。
新莊遊藝團是一個致力於推廣新莊在地文化的組織,他們透過不定期的步行導覽、走讀活動,帶領有興趣的居民,走進屬於新莊的在地故事。他們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讓那些逐漸淡出大眾視野、漸漸被遺忘的在地文化景點,能夠重新被大家看見、被大家記得。以他們曾涉足的新莊老街來說:如今的新莊老街在大眾的視角中,逐漸被定位成「夜市」,而使文化意義越來越薄弱。
因此,遊藝團創辦人楊小姐,決定召集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傳承新莊的故事,為在地文化發生。他們已促進新莊文化故事的保護為目標,試圖讓更多人理解、認同並關心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資產。為了更深入了解他們對於永續發展、文化傳承的努力,我們(新莊高中團隊)特別專訪了他們,了解其活動、創團歷程以及面臨的挑戰。
志工組織架構
在談及地方文化導覽時,新莊遊藝團分享了許多對於工作的見解與觀察。新莊遊藝團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其完全是由志工獨立運作:這與許多附屬於政府的導覽機構(例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導的林家花園)完全不同,其運作模式具有十足的獨特性。
相較資金充裕而穩定的政府單位,新莊遊藝團的團隊完全沒有預算。因此,他們有時候會接受私人團體、學校或協會的導覽需求,並收取導覽費、以支持團隊的基本運作。他們指出,目前的運作框架下並不需要拜託經費,因為導覽人員均為志願參加的志工,且每年都會招募培訓新學員、讓更多人加入推廣在地文化,但若接下來要擴充量能、舉辦大型活動,那財務勢必成為一個嚴峻的挑戰。
而討論到文化認同與發展議題時,新莊遊藝團則表達了他們對於在地「同質化」的擔憂。他們提到,由於新興大樓興起與商業區發展,使新莊地區湧入大量外來人口,但他們對於在地的文化理解度與認同度都較低,而逐漸擁擠的城市也逐漸限縮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甚至使行之有年的活動遭到微詞。以新莊每年的盛事「五一大拜拜」來說,其就曾遭民眾向政府請願取消。不過,多數市民他們不知道的是,這項活動其實並非政府主導:而是由民間廟會組織(軒社)「俊賢堂」舉辦。
因此,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他們認為:文化的存續取決於人們是否有參與意願。只有民眾持續地參與、投入,像大拜拜這一類的傳統活動才能透過熱情與行動代代相傳。
團隊活動與特色
新莊遊藝團每個月至少會舉辦一次故事導覽,帶領參與者遊覽新莊各地,並介紹當地歷史與習俗。而現在,他們的遊覽範圍也不再局限於早期著重的古蹟或廟宇,近年逐漸將標的擴展至副都心等新興開發區域,透過導覽讓參與者可以用眼睛、耳朵、雙腳與心去領受新莊的美,並建立與這片土地的情感連結。
新莊遊藝團的志工團員回憶道,自己在擔任志工的過程中最難忘的經驗,就是第一次正式帶團的那天。他提到,在首次帶團時,要在短短幾分鐘內生動且精確的分享景點故事,其實是一件很具挑戰性的任務。不過隨著練習與投入,在傳播新莊文化的過程中,他除了慢慢增長公眾演說能力,對於工作的享受與熱誠也越來越深。
除了每月的導覽,新莊遊藝團也與社區大學合作、舉辦大型活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之一,就是已有數十年歷史的「海山里導覽日」活動當天,除了會有精闢的導覽,也有讓孩子們參與共創的粉筆街頭藝術繪製和「找虎爺」遊戲。近年,他們也開始在活動中融入現代科技,將機器人、AR實境解謎遊戲與在地故事結合,提升活動的吸引力與趣味性。
另外,遊藝團也參與、舉辦了非常多在地文化的體驗活動。例如,元宵節的「轟砲台」:這是一項需要成年才能參加、獎品豐富又刺激的祈福活動;還有前述提及的「五一大拜拜」,遊藝團也會帶領民眾親身體驗廟會文化,希望藉由體驗改變大眾對廟會、宮廟組織的負面印象。
近年,新莊遊藝團也開始將副都心等現代景觀納入導覽,分享這些新興市鎮背後的故事,將新莊的新、舊兩面都忠實的呈現給參與者,展現這座城市多元而包容的面孔。
由於這些精采的活動大多都為免費參與,因此參與者的年齡也非常廣泛,從家庭到退休族群都非常踴躍:這也給了遊藝團動力,持續探索更創新的模式,來吸引更多潛在的受眾。而每次導覽結束後,他們都會分享在地糕點「鹹光餅」,讓參與者以味覺留下對新莊的印象,鼓勵他們一同熱愛這座城市。
運作模式
如同前面提到的,新莊遊藝團主要是由志工組織,運作相當靈活而即興,活動也時常是由外部的詢問而觸發。由於成員皆有全職工作,因此他們也沒有固定的會議時間,且經常借用社區大學的教室討論,在運作上保有相當大的彈性。但在這樣韌性十足的框架下,新莊遊藝團的參與者仍然逐年攀升,且大多參與過的遊客也都給予正面回饋,甚至會主動向親友推薦。
新莊遊藝團以在地故事為核心的導覽或許並不華麗,但卻有著感染人心的可能。遊藝團成員提到,他們也曾經嘗試跟文化局或其他政府單位合作,但結果卻參差不齊:有些活動設計精心有趣,有街活動則仰賴花拳繡腿的噱頭而削弱質感。因此他們最後總結認為,還是必須透過原有的故事導覽,才能最長久的保存地方文化。
說起現在,他們也開始在社群平台上,展開文字與圖像的紀錄工作;而談到未來,他們則說,自己的目標不是在擴張,而是能持續傳承。遊藝團提到,他們並不要求每位學員都成為志工,但希望能培養出更多分享家鄉故事的人才,即使這些人決定不留在團隊,也能繼續延續文化記憶。而正是這一份小卻扎實的努力,成了他們對現實中種種限制的最佳回應。
現況與挑戰
最近幾年,新莊老街開始發生顯著的變化:都市更新導致許多老建物被拆竹,逐漸消磨區域的歷史風貌。這雖然開創了許多嶄新的商業機會,卻引發居民對於文化保存與都市發展之衝突的憂慮。
目前的新莊老街已經被劃設為「商業區」,賦予所有業主依規定自由改建的權利。然而,由於建築與立面設計均無明確規定限制,常常導致新建之建物與原有的傳統風格不協調,削弱了老街的文化氛圍。此外,新莊老街也面臨傳統社區人口下降的問題,許多在地、外地的勞動人口也持續外移,逼得商店不得不考慮轉型或遷移。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居民與志工仍願意努力透過導覽與口述歷史的方式,保留與傳承老街的精神:無論是傳統店家的經營模式、以手藝謀生的優雅生活、每日營業數小時的優閒態度,都是值得尊重、傳承的在地紋理。
不過,要持續推行在地文化保存仍然並非易事。遊藝團分析,新莊老街內大部分的建築物仍屬私有,只要被列為文化遺產,業主就會失去部分改建的自主權、引發反彈,從而形成兩難的現實困境。因此,在保護文化形象與尊重居民權益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正是他們目前面對中的一大挑戰。
他們也提到,在未來的在地開發中,政府或許可與在地組織合作,思考在新建設計中保留傳統元素的可能性,以新舊交融的模式傳承歷史,確保歷史痕跡不會消失殆盡;同時,也應積極的提升地方文化意識、鼓勵更多人關心與參與,替新莊老街與其他在地傳統文化開創新未來。
學生如何參與
訪談的最後,遊藝團的團隊也特別與我們分享了學生的參與途徑。他們認為,「練習介紹環境」就是一個很好也很有趣的起點。起初勢必會覺得有點害羞、會覺得有些疑慮:因為那是必經的過程、也是他們實際走過的路。但隨著參與時間越來越長,一定會慢慢抓到訣竅、慢慢發現:其實帶領他人,也沒有想像中困難。「有些人面對熟人會更緊張,有些人則不敢與陌生人對話。」遊藝團總結到:「但真正的關鍵,是踏出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