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不只是商業策略,而是一個跨世代共同的目標。」來自波蘭、現任華少基金會的市場與成長總監王昊明(Michael Glasek, Mike)眼神堅定的分享到。在台灣陸陸續續居住超過九年的他,在台灣完成學業後便決定留下生根,將台灣商業納入他的未來計劃之中。不過,這位商業家的身體裡,卻住著一位教育家的靈魂。
而從沖繩開始就隨著華少基金會四處舉辦論壇的他,同時也是曼谷論壇背後的重要推手,目前更接下了City Forum Foundation的執行長,持續在永續領域出力耕耘,實現自己的教育夢。
從沖繩啟航的永續教育夢
目前全心投入基金會服務的Mike,除了負責市場行銷、城市論壇的舉辦,在小型活動與永續課程的設計中也挹注了不少心力。在2024年十月參加沖繩論壇的經驗,是Mike 開始接觸國際青年永續教育以及青年論壇的籌劃的開端,並獲得了許多啟發。「經過沖繩之後,我對活動開始熟悉,因此希望能進一步支持基金會的教育工作」Mike說:「我想協助、支持這一代人,走上改變的道路。」
而就是這樣的啟發,促使Mike從論壇的參與者,走向一場場論壇的幕後,與基金會合作推動「青年賦能」與「青年共創」的工作,落實支持次世代創造改變的願景。
不只是發表,更是行動者的集結
談到為何參加曼谷論壇,Mike認為,這是一場非常好的「擴大青年影響力」的實踐機會。他表示,從沖繩開始,他就對青年國際參與的潛力印象深刻,因此以工作人員的身分再次參與,讓更多人都能看見青年共創後,「落地、在地、國際接軌」的可能。
「在曼谷,我看到許多在地的年輕人、大學生,也一起積極投入和參與論壇。你會發現,有些人選擇關心世界,也有些人選擇視而不見。」Mike分享到。在他看來,這種共同積極面對未來與全球議題的氛圍,正是青年論壇最具價值的地方——它創造了一個場域,讓那些「選擇關心的人」可以站出來,彼此看見,並彼此激勵。
而Mike在曼谷論壇中的關鍵角色,就是創造他所言的那種「場域」在兩次論壇中,Mike都以波蘭代表的身份參與出席,但不同的是,這次他多了一個「協調員」的身分,負責擘畫整場「SDGs專題簡報發表會」,替所有青年發表者創造能夠自在發光、能夠展示自己構想與計畫的舞台。
「我相信,讓他人發光,本身就是一種貢獻。」Mike 強調:「比起自己發言,我更珍惜的是那些青年站上舞台、發表研究與創業構想的瞬間。」他相信,這是他作為一名「點燈者」的職責:照亮他人,也照亮未來。
創新思維的賦能實驗
Mike的點燈者角色也並未止步於論壇,更實際走進台灣的在地社區、走向基層民眾的生活當中。論壇中,Mike分享了自己攻讀MBA期間所進行的研究專題:《區塊鏈技術在台灣垃圾回收系統的應用》。這項研究由黃冠程教授指導,旨在透過區塊鏈帳本技術建立一個交易與記錄平台,改善台灣非工會回收人員的議價能力與生活條件。
「雖然這個計畫在商業規模化上仍面臨挑戰,但它所關注的是那些最常被社會忽略的基層族群。我認為這樣的題目,值得被看見。」他坦言,這樣的構想未必能立刻落地,但他仍將這項專題項國際青年分享,旨在表達如何有聰明的讓你的專案被看見。
效率與應變,成就人與支持
Mike的專業是預算優化,曾在多個商業顧問案中,成功的協助企業提升績效。不過,他認為這份專業背後潛藏的價值,並不僅僅只是幫助企業賺錢而已:而是真正將「效率」變成一種能夠推動社會運轉的動能。
「我總對青年說:當你能有邏輯、有智慧又有效率地行動時,你的人生就會截然不同。」Mike進一步指出,永續的解決行動在落地時,利用良好的管理統籌邏輯確保方案有效率地進行,就是成功的一大關鍵。這樣的思維一旦擴充、應用在性別平等、教育正義等領域,就能成就了一種「永續導向的行動準則」。
除了效率,另一項Mike重視的價值,就是人與人的理解與支持。「曼谷論壇時有一個意外的插曲,當我們已經要開始發表會時,才發現場地裡竟然沒有筆電可供使用!那時,現場瞬間就陷入了『那我們現在怎麼辦?』的窘境。」Mike回憶道。
「而最後的解決,是其中的某位夥伴自願的提供了自己的筆電,讓發表順利進行」Mike分享:「有時候不是技術,而是同理心與人性救了整場活動。」正是這樣微小卻極具象徵性的插曲,讓他更加相信:所謂的永續與改變,必須從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支持開始。
從城市論壇,到教育計畫
「我在沖繩和與會青年的互動真的令人非常難忘」Mike分享:「他們雖然年紀輕輕,卻有最直接、最純粹的問題意識。那讓我相信,永續教育,從來都不該有年齡限制。」而這,也正是他決定全心投入永續教育工作的原因:從城市論壇、小型活動到永續課程設計,讓更多年齡層——特別是國中、高中生,都能參與其中。
而作為橫跨多場國際論壇的參與者,Mike對不同每一次論壇的風格與改變,也有自己的觀察與體悟。「例如曼谷論壇主辦單位東南曼谷大學(Southeast Bangkok University),就展現出高度的組織熱情與文化包容,同時帶領許多在地青年加入,這也讓論壇的整體氣氛更加熱烈與多元。」Mike說道:「相對而言,沖繩論壇就比較注重國際參與者之間的交流,考驗跨文化脈絡下,各國參與者、台灣青年的溝通能力」這樣的對比,讓他更加肯定:「在地動員」與「國際連結」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去行動,不用等資格
作為一名永續教育家,Mike說,他很喜歡著名劇作家的名言:「你看到事情的本來面貌,然後問:『為什麼?』;但我夢見未曾存在的事物,然後問:『為什麼不呢?』」
「我想說的是,對青年人來說,重要的節使盡可能多參與,不要錯過任何一個機會」Mike總結:「大聲說出你的想法,並採取行動。別等自己『夠資格』」
Mike身上流露的,不僅僅是跨越國界、跨越世代的連結力,更是他對行動的魄力、對效率的專業、對教育的熱誠,以及持續推動永續價值實踐的毅力。改變世界的起點或許從來不遠:而是藏在每個我們選擇行動的當下。正如他所說、所做的:「世界需要的從來不是完美者,而是行動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