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的泥土與綠色的田地從機翼下掠過:這是每個旅人抵達肯亞奈洛比前,一定會見證的遼闊景緻。可能與許多人的刻板印象不同,因為地勢關係,七月的奈洛比其實比東亞還要涼爽。
正如許多初次踏上這片土地的人,心中勢必帶著「貧窮」的刻板印象,審視這個在地球另一端的國家。為了深入了解當地的人文風情,這一次,我們的採訪團隊特別跟隨大都會國際兒童事工(Metro World Child)的腳步,深入當地校園。
在實際與當地孩童深入接觸後,卻開啟了一段全然不同的經驗:沒有預期中的沉重與悲傷、沒有貧脊的校舍與環境,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孩子們的熱情與真誠。他們簇擁上來、伸出雙手、一展對擊掌的渴望。他們的熱情與純真,不只融化周遭的冷空氣,也驅散了我們心中對於這片土地的所有預設。
曾被遺棄的天使
比爾牧師(Bill Wilson)是美國大都會國際兒童事工(Metro World Child)的創辦人。他的童年充滿艱辛與苦難,曾在十二歲時被母親遺棄街頭、無人照顧。幸運的是,一位路過的基督徒對其伸出了援手、接納並幫助了他。而正是這段經歷深深的影響了他的人生觀,也促使他後來選擇進入神學院,立志將自己從痛苦中得到的盼望與對信仰的熱誠,分享給更多身處困境的孩子。
1980年,比爾牧師在紐約布魯克林創立了大都會國際兒童事工。他們從一輛簡單的卡車與一個行動舞台起家,把學校帶到社區街角,讓貧困與邊緣家庭的孩子能在熟悉的環境中,聽到鼓勵與關懷,並獲得重視。
比爾牧師的初衷也很單純:他深知街頭的危險、孤獨與絕望。因此,他希望藉由實際行動和持續陪伴,讓這些被世界落下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被關心與愛。他因為相信「要走進孩子所在的地方,而不是等孩子主動走過來」而開啟了「深入社區」這種創新的模式,並成就了深遠的影響。從最初的紐約一隅,大都會逐漸開枝散葉至全球二十多個國家,每週觸及數十萬名兒童,除了推動關懷活動外,也進行物資提供、貧困救濟等人道工作。
貧困的環境,富足的心靈
也許身在已開發國家的我們,總會以貧困的有色眼鏡來審視肯亞等非洲國家。然而,只有親自踏上這片土地,才真正體悟到:縱使他們物資匱乏,但內心卻是富足的。
前進數所位於肯亞納庫魯郡(Nakuru Country)的學校、實地踏訪當地校園、與學生互動,可以發現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每一所學校,首先映入眼簾的絕對是簇擁在巴士旁、以熱情和感動迎接我們這些外人的孩子們。在那裡黑頭髮、黃皮膚的亞洲面孔是難得的稀客: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可能這輩子都還沒有跟外國人聊過天、說過話。但他們依舊以最熱情的非洲式熱情夾道歡迎,一看到我們下車,就不斷地舉起雙手與我們擊掌、握手,並熱情地向我們介紹自己。而在我們後面進入校園的,是大都會的休旅車。孩子們遠遠的看到貼著熟悉標誌的車子開入校門,便迫不及待的上前迎接,將車子圍堵的寸步難行。
這些孩子給予我們明星級的愛戴與歡迎,而大都會的團隊,則以一次次精彩的活動與心意回饋。在缺乏完整教育資源的偏鄉地帶,除了提供學童物資之外,課程的協助、生命教育的推動、以及價值觀的搭建也同樣重要。大都會的工作人員們以帶動唱的方式,帶著他們學習字母、認識身體部位、了解身體自主的重要,同時也透過寓言故事向他們傳遞正向的價值觀,替他們的生命鑄下良好的根基。
在講述寓言故事的過程中,大都會也很接地氣的穿插當地慣用的史瓦希里語(Swahili),更用誇張的肢體動作、精美的手卡、數不緊的小亮點,讓學生們在親切的氛圍下成長。而在一旁的採訪團隊,也與大都會的工作人員們一起見證孩子臉上專注和投入、好奇與興奮、懞懂和困惑的各種神態:聽不懂史瓦希里語的我們唯一可以確信的是,因著陪伴與愛的澆灌,在那一刻,他們是幸福的。
放下一切,擁有一切
除了當地學校之外,我們也跟著大都會的腳步,走進當地的貧民窟。這次帶領我們的,是大都會肯亞的負責人 Janine Stellatos。來自英國、66歲的她,十三年前賣掉了英國的房產、車子、大部分的家當,孤身一人前來肯亞,開始在肯亞的角落默默耕耘。
「你們有人也願意賣掉一切,來到這個與你的文化相差甚遠、樸素又有些不便的地方嗎?」初次見面時,Janine就向大家拋出了這項討論。的確,要放下自己擁有的一切到一個截然不同的社會深根,是一件需要勇氣,也需要信念的決定。但Janine說,她並不後悔:「因為我現在擁有了更多,我以前不曾有的。」
實際走訪了幾個貧民窟,有的在路邊、有的在山坡地上。在公路邊的貧民窟,其實就是一排不起眼的帳篷。他們因為村莊原本的地主強迫拆遷,只能夠在國道路旁架起一長排遮雨棚作為臨時避難所:這是他們過去十年的家,也可能還會是未來十年的家。而大都會在這裡扮演的角色,除了關懷者,還多了救助者。他們曾來這裡提供過帆布和其他可以幫助他們遮風避雨的材料,也定期提供玉米麵粉(非洲常見主食Ugali的原料),供應最基本的食物需求。
另一處我們走訪的貧民窟,位於Nakuru郡近郊的一座山上的採石場旁。那裡的居民沒日沒夜的敲打著山壁的岩石,但一天的薪水卻常常不到一美元。當地的採石場企業以每半公噸石料50美分的低薪,雇用當地人為他們到隨時可能坍塌風險的礦洞採石。而令人鼻酸的是,當地從六歲大的小朋友到六十歲的長輩,都必須在這種危險的場域勞動、維繫生存。而大都會每個月定期前來的時候,似乎就成了他們為數不多可以誠心歡笑的時刻:大都會除了供應食物物資之外,也會與當地小朋友互動聊天、發放小糖果與小玩具等,或是陪著他們一起玩氣球、整理家園。
「我看到這些畫面真的覺得很心疼,他們沒有做錯任何事……」向我們介紹貧民窟居民與他們生活的Janine,哽咽著對我們說:「他們真的需要愛,也真的值得我們的陪伴。」而大都會團隊的實踐,正成了這些世界角落裡的居民,在他們有限的生活中,難得的歡笑與慰藉。
跨國援助,共創美好
在貧窮面前,仍然選擇樂觀、善良的活著,本身就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更是心靈真正的富足。而大都會正在做的事,就是透過關懷與生命教育,守護貧困區孩子每一顆善良的心。從第一個收養比爾牧師的善心人開始,他們將愛與善良的力量擴散出去,提供全世界有需要的孩子一條明路。這一趟從一個男孩到全世界的關懷之旅,在愛與良善的驅使下,還會繼續向更多角落伸出關懷的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