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為希望而教,為翻轉而學-SSSP
SSSP

為希望而教,為翻轉而學-SSSP

近年來,全球局勢越發動盪,導致許多生在中東戰火下的難民營裡的孩子,因著戰亂被迫中斷學業、看著自己翻轉生命的希望逐漸黯淡。

良好的教育作為聯合國SDGs中的重要項目,其不僅僅是一項重要的基本人權,更是他們在武裝勢力掠奪、童工的宿命與嚴重剝削困境面前,一面保護自己的盾牌、一次唯一的可能、一個奢侈的翻身機會。

在敘利亞、葉門等被戰火壟罩的國度,有數百萬的難民兒童渴望能夠翻開課本、走進教室,一圓求學夢。面對這樣的需求,一群富有愛心的台灣人決定跨越疆界,發起支援難民教育的行動,親自走進烽火下的第一線。

SSSP:跨國共創的教育支持計畫

小型學校支持計畫(Small School Support Project, SSSP)於2023年5月成立,由知名教育家曾翊菡(Lara)發起 、與多位台灣教育工作者合作,目前由台灣國際難民教育支持協會執行。篤信「教育,是改變命運的力量:不只是讓人活下來,更是幫助人重新走出來的關鍵。 」的他們,決定將這樣的信念帶到中東貫徹:除了每月供給師資薪資、學童營養補給與文具經費,更在必要時協助重建校舍,達成教育賦能的目標。

截至目前,SSSP已經啟動了六個支援項目,包含在敘利亞伊德利卜市的小教室,以及在敘利亞、約旦、伊拉克邊境的魯克邦難民營中兩所小學等地實施資助。透過這些計畫,他們已經成功保障30名教師的聘僱、使1568名學生受惠、振興了9所受援學校。這些跨國合作行動,除了是對Sdg4「優質教育」的實踐,更是對Sdg17「夥伴關係」訴求的回應,憑藉與當地組織、志工、民眾的積極合作,打造永續教育的堅強助力。

教育,是所有孩子的基本權利

這項龐大的跨國教育工程雖然艱辛,卻也引起許多人的共鳴與投入,讓計畫得以在8000公里外的中東,真實的翻轉孩童的生命。其中一位SSSP計畫幕後的重要推手,就是郭佩沂(Dina)。Dina除了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時也身兼台灣國際難民教育支持協會的秘書長,在國際教育領域已有多年的耕耘。

而談到當初投身難民教育、以行動承載使命的契機,Dina說,那是因為她見證過真正的難民。「那時候是2021年」Dina回憶道:「我看到了大量的悲劇與慘劇,正在持續的發生。我看到那些因為教義只能待在家的敘利亞婦女,為了養活孩子、勇敢的站出來用雙手縫補他們支離破碎的生活;也看到因為戰事傷殘的男子,相互扶持、供養沒有血緣關係的『殘友』等等」這對於當時年僅28歲的她,無疑是巨大的衝擊,但也激起她堅持做「她認為該做的事」的意志。

「在他們身上,我看到:有多少傷痛,就有多少堅韌;有多少哭聲,就有多少盼望;有多少破碎,就有多少愛心。」Dina分享,而這樣的見證,也讓她開始行動,並相信:只要持續提供教與學的機會,就能點燃改變命運的希望,正如她所說的:「教育不只是讓人活下來,更是幫助人重新走出來的關鍵」

互相成長,一同前進

有意思的是,因著這項計畫改變生命的,並不是只有難民們。

2024年的開齋節前夕,SSSP團隊為魯克邦難民營的1400名孩童送上真正的書包,取代他們原本使用的塑膠袋。不過,在這個專案的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並不是募集物資、找到書包,而是把書包送進現場。「在中間我們開過大大小小的會議,最後才促成一項跨國合作計畫。」Dina分享:「這1400個書包,不只是文具用品,更是一份希望、一份尊嚴與新生的象徵」

整個運輸的過程,他們從台灣募資、在中國製造、由杜拜與約旦提供空運支援、最後由美軍直升機投送物資,經過了很多人的手、見證了很多人的心,書包才終於進到難民營孩童們的手上。而正是因為各界的幫忙與協助,才讓這項計畫能夠成真。

「『難民』並非只是被用來嘲諷的詞語。那是一條條鮮明的生命、一個個血淚交織的故事。」Dina感嘆地說到:「或許很多人認為是我在幫助、救濟難民,但對我而言,更多時候是難民在療癒我、教導我生命的可貴、提醒我自己有多幸福。」而在援助難民的過程中,也漸漸改變了她、其他志工,與每一位推手的生命。

從學生,到專案經理

同樣在SSSP服務的,還有來自葉門、在土耳其攻讀電腦工程、現年26歲的易卜拉欣.阿亞什(Ibrahim Ayash, Ibo)。Ibo雖然是SSSP的創始成員,不過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有創辦組織的想法。

Ibo原先只是在Whats App上應徵助理職缺,後卻因著這份工作結識了SSSP的創辦人Lara,並在因緣際會下成為團隊一員。「這一趟旅程其實很神奇,而且完全不在我的計畫之中」Ibo說:「但是Lara的信任與鼓勵:讓我們開始可以建造一些比我們想像所及,還要更龐大的改變。」

在SSSP,Ibo主要負責執行各項教育專案,包含統籌英語課程、規劃每月一次的講座、籌辦兒童與成人的實體電腦與英語訓練等。這些精實的工作歷練,不僅讓他從學生蛻變為一名「實務型的領導者」,更讓他的靈魂開始發生改變。「在工作中,因著與學生的互動、與其他組織的接觸,我開始變得更加自信、有遠見,也更有責任感與使命感」Ibo分享,現在的他,已經不再拘泥於個人成就,反而開始沉醉於幫助他人實現目標。

而這名「實務領導」逐漸茁壯的使命感,也體現在他擘劃的一場場國際援助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魯克邦難民營專案。「在該地區遭到軍事封鎖的極端困境下,我與團隊成功協助超過8所學校的學生持續接受良好教育,直到封鎖解除、居民得以平安返家」Ibo自信的說:「大家回家了,我們的任務才算圓滿結束。這場行動對我們而言,是很令人驕傲,而且意義深遠的成果。」

用行動見證蛻變

不過,在如今Ibo這張自信面孔的背後,還藏著無數的挑戰與荊棘。Ibo坦言,要在「遠端授課、遠距作業的前提下,保持穩定的教育品質」,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團隊成員、外部夥伴對品質要求經常不一致,使作業難度更具挑戰。「這個崗位,是對我溝通能力的一種磨練」Ibo分享:「而我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外部、內部溝通中,慢慢改變與成長的。」

「我的整段旅程本身,就是一個神奇的故事:我是一個沒有學術與專案經驗的年輕人,但卻能與大家一起成長、成為能為他人的學習負責的教育領導者」Ibo總結到:「這一路的實踐,是一段遠遠勝於課本教學、讓我持續學習成長的旅程。這對我,來說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蛻變的見證』」

至於未來的見證與實踐,Ibo則說,他並不喜歡過於僵化的規劃,而是更注重當下的行動與學習。「我相信人應該活在當下,並有意識的不斷前進,而非執著於結果。」他說:「SSSP 將永遠是我的使命一部分,因為它與我幫助他人成長的理念相符。」

從受助到助人,自立永續的新篇

正式邁入第三年的SSSP,在所有挑戰與成就的面前,也已經開始積極地譜寫未來的新篇章:他們期許,未來整個能從調度各地資源的「協調員」,成為能引領受幫助的學生繼續發揮影響力的「引路員」目前SSSP已經著手規劃,目標為未來三年內結合所培養的學生的力量,共同成立一個社會企業,從過去的「援助」轉化為「自助」,透過教育真正翻轉未來,成就一個有尊嚴、有自主能力的生命循環。

在這個地球村的時代,難民議題與我們的距離,似乎早已不如以前遙遠。就像SSSP以行動證明的:這個世界上仍有千千萬萬個等待我們伸出援手的人,但只要我們願意一起看進世界上被遺忘的角落、發揮自己的一點點力量、帶著他們一起成長,縱使每一份力量都看似微小,但仍然可以為世界,創造更多和平與希望。